編者按: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為慶祝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10月1日起,東北網策劃推出“我和我的家鄉”系列報道。對一直工作、生活在黑龍江的平凡人,對他們不平凡的生活,進行全方位的掃描、刻畫和挖掘,感受他們用自己的方式建設家鄉的堅定信念,以及對家鄉的深沉熱愛和深情告白。

車間里正在分割豬肉。
東北網10月24日訊(記者 王亮)“巴彥豬肉”是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授權的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巴彥豬肉”品牌授權企業——巴彥萬潤肉類加工有限公司,現已成為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在這里,除了一群熱愛家鄉的人為打造龍江生態肉食健康品牌做出貢獻,也有一位外鄉人,把他鄉變故鄉,為群眾吃上“放心肉”“滿意肉”作出貢獻。
鄧勇,他的家鄉是四川省綿陽市。從18歲開始接觸生豬生產加工的他,在四川綿陽肉聯廠工作過,之后又在雙匯工作了10年,也在香港外派工作過2年。擔任過車間主任、段長、經理等職務的鄧勇,可謂是生產和管理經驗相當豐富,而龍江本土企業也缺少這樣的管理人才。
對于鄧勇來說,2014年是事業發展的一個契機。在2014年,因我國生豬大型企業在東北區域積極布局,建設分廠,他從綿陽市來到了哈爾濱市一家生豬屠宰企業,后于2017年來到了巴彥萬潤,擔任生產經理。
談及為何要來黑龍江創業工作,鄧勇告訴記者,東北人性格豪爽,很對脾氣,工作上好相處。在當前環境下,也看好黑龍江省的生豬資源和發展前景。同時,更重要的是,自己積累的經驗和技術能在黑土地上發揮“光和熱”,也算充分實現了自我價值。

在車間的鄧勇。
鄧勇對于企業生產管理是有一套多年總結并驗證有效的標準化管理體系。面對企業管理上某個環節不規范、產品質量和產量不穩定等情況,他表示,生產管理是循序漸進的,根據企業自身情況,建立了良好的管理體系和職能體系,安排落實跟蹤,不斷地在生產線糾偏。
據了解,巴彥萬潤肉類加工有限公司2017年取得國家進出口企業認證,是中國肉類協會副會長單位,黑龍江省生豬產業聯合會會長單位。2019年被評為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020年被評為全國生豬屠宰標準化示范廠,2021年被認定為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
鄧勇和他的團隊讓“巴彥豬肉”產品質量和產量穩定產出,其豬肉分割能力和水平在全省生豬屠宰行業已處于領先地位。年屠宰生豬超過60萬頭,分割產品200多個品種規格,分割產品遠銷北京、上海、廣東、浙江、福建等地,可靠的品質和良好的信譽,已成為廣州加工企業和上海高校肉類原料采購的選擇。



 
        
 
            
